音樂劇評論
2023.12.11

究竟做對了什麼?南村版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的長演奇蹟

2023.12.11
劇       名
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演出日期
2023.10.13~2024.02.04
觀賞場次
2023.10.26(四) 19:30
演出地點
PLAYground南村劇場

在維持藝術與娛樂的平衡下,引進商業經營思維,正是南村版《LPC》帶給台灣音樂劇界的先驅示範。我想本次力有未逮的,是採取英文版的情況下,還是未能成功吸引到外國遊客的加入──這正是成熟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大塊因素。期待未來不只是活性界面製作,而是能有更多的團隊加入如此思維,才能讓整體規模更加壯大。

文 連士堯(駐站評論人)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或簡稱《LPC》,在2021年2月就以打破台灣記錄的目標,直接宣告連演33場(最終加上安可場共34場),演出後好評爆棚、造成一票難求的旋風,是台灣製作音樂劇的長銷奇蹟。2022年再度回歸挑戰150場,今年則從10月13日開始演出,在沒有公布終止日期的安排下,可以看出活性界面製作本次的野心,預示了台灣首部「定目劇」的成形。(更新:12月初LPC宣布將在2024年3月31日結束本次製作。)

相信喜愛音樂劇的觀眾,應該都至少看過一次《LPC》,在此就不多說本版內容有多精采(什麼?你還沒看過?那趕緊去買票!現在!)比較想聊聊的是,《LPC》在台灣不只演出一次,南村版究竟做對了什麼?從觀眾的體驗上,到底為何能吸引大家一看再看?

要談這題目之前,想先追溯歐美「定目劇」從何而來:19世紀末庶民娛樂從歐洲的輕歌劇、喜歌劇,到美國的歌舞大秀,最終由於秀場形式已無法滿足觀眾所需,融合了劇情與歌曲成為「音樂劇」,各劇院劇團展現「獨家演出」的自我型態,才讓音樂劇成為了「定目劇」的主流戲碼;爾後隨著電視、電影工業的興起,純娛樂性劇場逐漸式微,更多元的戲劇手法引進,轉化出多重的音樂劇樣貌,也造就了1980年代後的百家爭鳴局面至今──然而不能忘記的是,「娛樂」始終是定目劇的核心,也是吸引觀眾不斷進場的關鍵。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劇照 提供/活性界面製作、攝影/楊惟中

有趣的是,台灣的音樂劇在建立時,多半是從劇團開始,比起「娛樂」一事,劇團可能更重視「劇以載道」,希望透過音樂劇傳達些什麼、反映些什麼──當然,歐美定目劇發展至今,也發展出許多充滿哲思與衝撞的內容,但不可忽略的,依然是背後的「商業娛樂」本質,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得到東尼獎的優秀音樂劇,在百老匯只能上演短短幾週的「叫好不叫座」結局了。

從這個角度看南村版的《LPC》,就可以發現他們背後的思維建基於此:以硬體來說,觀眾席運用圓桌+椅子以及舒適高腳椅(今年更明顯感受到座墊升級!)的兩種設計,加上能夠飲用酒水的規劃,讓觀眾可以輕鬆舒適看戲;內容則是已經歷經千錘百鍊的《LPC》,採用英文原版演出,免除轉譯時可能產生的內容誤差與音律問題,「字幕君」的畫龍點睛,給了中文使用者獨家有趣體驗;適時的觀眾互動橋段,加上事先公布的「多重卡司」名單,更可以加強重度粉絲的黏著度……以上都是從觀眾角度著眼。從成本角度上,也可以看到此版《LPC》的種種控管,以達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標。

在維持藝術與娛樂的平衡下,引進商業經營思維,正是南村版《LPC》帶給台灣音樂劇界的先驅示範。我想本次力有未逮的,是採取英文版的情況下,還是未能成功吸引到外國遊客的加入──這正是成熟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大塊因素。期待未來不只是活性界面製作,而是能有更多的團隊加入如此思維,才能讓整體規模更加壯大。

註:本場演出者為賴珮如、鍾琪、蔡邵恒、江翊睿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