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如果你也寂寞過
本劇作詞者顯然找到了適切的文字與切入點。劇中,沒有大部頭的舞台佈景,沒有華麗炫目的燈光效果,僅僅靠著最迷人的武器—語言與音樂—便將我們召喚進入星球間的飛行歷險。
文 馮勃棣(駐站評論人)
《小王子》蔚為經典,故事與文字早已耳熟能詳,在這基礎上的改編備受挑戰。原版的音樂劇在韓國已經火紅,這次由 C MUSICAL重製搬演,令人期待。
老實說,看戲前我暗自揣想這會是怎樣的一齣戲?最擔心的就是成為一場抒情大秀,淪為文青式的喟嘆,畢竟原著提供的成長、告別、幻滅等議題可謂是人類成長的普遍情感,相對地容易成為淺薄的感懷。另外,小說繪本的質地要如何轉化爲音樂劇,讓其保有原著精神又具有音樂劇的獨特氣質,成為我的觀看重點。
繪本故事的魅力之一來自於其善用了象徵與隱喻,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小王子在星球間遊走,遇見形形色色的過客,他們各自作為角色,也同時是符號,乘載隱喻功能。
隱喻具有曖昧性,所指涉的對象永遠具有詮釋空間。於是,國王不只是國王、玫瑰不只是玫瑰、狐狸不只是狐狸,它們所揭示的可能是藏在生活表象背後的更本質性的根源。透過象徵與隱喻,我們將其連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產生屬於個人的意義。無怪乎《小王子》能直擊每一位讀者的感性經驗,成為跨時空的經典。
繪本小說的語言是簡潔俐落的,僅只輕輕點到,卻是字字珠璣。但音樂劇的歌詞作為聽覺語言往往較為直白,必須讓人藉由聆聽便能理解其意,這是否會將隱喻們太過具象化了呢?是否提供個人詮釋空間的符號在被作詞者詮釋過後便限定了其指涉的可能性?歌詞又是否會因為口語化而顯得單薄扁平了?在小巧的舞台上,是否單單藉由音樂與文字,便足以提供繪本中所擁有的視覺想像?以上,都是轉化為歌詞時的挑戰,而我最擔憂的,還是淪為文青式的喟嘆。
不過音樂有其優勢,一旦書寫得宜,其反覆渲染的格式更能帶出沈浸式的體驗。在黑暗封閉的劇場空間中,被音樂籠罩所帶來的感官經驗更為簡單粗暴,更易勾起心底最深的情感。是要保持詩意的曖昧,抑或是淺白地直擊?本劇作詞者顯然找到了適切的文字與切入點。劇中,沒有大部頭的舞台佈景,沒有華麗炫目的燈光效果,僅僅靠著最迷人的武器—語言與音樂—便將我們召喚進入星球間的飛行歷險。
張芯慈所翻譯的歌詞,抒情不濫情,淺易不淺薄,屢屢擊中了我,彷彿找到了我們成長中的那些痛點,讓我一度無聲大哭。到底玫瑰、狐狸、小王子指向何方?是友情、愛情、抑或夢想?我想這就是小王子的魅力所在,它擁有多義性卻總與我們憂戚相關,讓每一名觀眾的內在情感都找到那顆得以降落的星球。我們都是生命中的飛行員,也都是他人的小王子。我們說著故事,在星球間飛行,在大大小小的星球上遇見、陪伴、言說、分別、留下回憶,最後哼唱出那一句:「你找到我,我找到你。」
「我的玫瑰只有四根刺能保護自己,我卻把她一個人留在星球上。」 歌詞到底符不符合我在看戲之前的擔憂—文青式的喟嘆?不得而知,但答案似乎也不重要了。只有老了的人才會定義那文不文青、喟不喟嘆,「定義」這個行為本身就是老陳世故的,而《小王子》要召喚不正是那尚未老去的靈魂與內在小孩嗎?在那個世界中,我們一起踏上B612的星球,去與猴麵包樹、蛇、玫瑰、狐狸和各種奇怪的大人交談相伴,談及了什麼是獨特,什麼是驕傲;什麼是陪伴,什麼是負責。在那個尚未老去的宇宙中,可能詞不達意,卻絕不會言不由衷。
回到音樂劇,歌聲將人包覆,觀看過程像被編導輕輕捧在掌心,溫柔地拍拍,同理地擁抱,或許我與編導身處同樣的世代,此創作更能觸碰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在長大中經歷的孤寂與委屈。我們都是那隻需要朋友的狐狸,也是那一朵驕傲帶刺的玫瑰,也都在找尋生命中的小王子與飛行員,若能在寂寞的地球中有機會對某人說一聲,有你,我不孤單。那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