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點把事情做完再來玩吧-聊《媽呀!外星人》的動機建立
靠著三位主演各具風格的演出,《媽呀!外星人》也成功逗樂現場的小觀眾們,一小時的時間內有綜藝、有歌舞、有皮影,小朋友在演員的各種情緒轉換裡也目不轉睛,導演與演員團隊功不可沒。
文 Cheno Chen(駐站評論人)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的臺北兒童藝術節,每年推出不同的故事來服務台北市的親子家庭,據《媽呀!外星人》的演出團隊轉述,節目票房在開賣後很快就完售一空,可見其廣大的市場需求與觀眾對兒藝節的期望。其實直面兒童的作品沒有那麼好做,童趣和幼稚之間的界線往往難以拿捏,要如何在「吸引注意、述說故事、寓教於樂、不讓家長無趣」之間取得平衡,靠的除了各種導演手法,更需要創作者對角色的塑造與設定。
在中山堂演出的《媽呀!外星人》故事設定清楚:女主角小魚放學回到家,因為媽媽忙碌於會議而讓她感到孤單,沒想到此時卻出現了一個外星人,既聽不懂人話、又不懂規矩,小魚於是使出渾身解數要對付這個不速之客,外星人卻難以溝通,不但把家裡搞得天翻地覆,更讓媽媽開始火冒三丈、慢慢變成了另一隻難以溝通的外星人啦~
靠著三位主演各具風格的演出,《媽呀!外星人》也成功逗樂現場的小觀眾們,一小時的時間內有綜藝、有歌舞、有皮影,小朋友在演員的各種情緒轉換裡也目不轉睛,導演與演員團隊功不可沒。飾演媽媽的鄭慕岑雖戲份不多,卻能讓大小朋友都很快安心相信這個角色;飾演小魚的鄭錡雯一邊維持著兒童的活力,一邊又要擔任主持人控場,切換自如。而飾演外星人的何海翔靠著精準的肢體和節拍,一波波逗樂著大人小孩。三人說唱逗笑、一路從收玩具、到上廁所須知、再到學校課業,認真涵蓋了小朋友年齡層會遇到的各種大小挑戰,也在一小時的過程中講述了都會家庭、親子關係的兩難,在創作理念上是十分用心的作品。

但回到劇本結構和作曲風格,若要以音樂劇的標準來細思,設計與執行上仍有不足,這裡僅提出兩點我認為值得討論的回饋:一是以兒童劇而言,會讓人擔心部分曲目結構過長且過於複雜,反而是改編自搖籃曲的幾次再現曲目短小精幹,取得最直接的效果。而部分曲目的存在意義則略為不明,譬如小魚讀繪本的歌曲,是否真的對劇情有幫助?則需要仔細評量去留。
另外需要被提出的,是小魚的主要目標建立不明,導致觀劇時在體感上會彷彿一再進入故事尾聲,卻又發現新任務。不管是「嚇跑外星人」還是「與外星人的比賽」其實都是玩樂的副線。特別是在宣傳文案中提到的「外星人使用說明書」,這個扣合整個故事主題的重要道具,理應更早出現在外星人出現之後,更不需要拿到後馬上就學會怎麼構通,或許才能更緊扣小魚學會溝通的動機與故事核心。
《媽呀!外星人》的核心概念讓人想起星際異工隊3中的格魯特語:當你學會同理,才能學會溝通。不管是外星人結尾揭露的真實身分、媽媽在過程中的變異,或戲中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的溝通,都符合讓家長帶小朋友能放心同樂的宗旨。也希望作品可以有機會繼續打磨,在故事的建立和溝通上更快闡明主旨,再開始帶觀眾進入放鬆的有趣世界,一定能讓更多人會心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