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組成──聊《茉莉的魔法歷險》的馬戲呈現
形式上的融合設計若能更精細,劇情的資訊量反而要更斟酌去蕪存菁,甚至會好奇是否能聚焦在一種特技上,好好地完成一整個故事;讓情緒轉折在馬戲的表演中推進、少一點說明性的故事設定、多一點情感的互動,整齣戲一定會更像施了魔法一樣有趣。
文 Cheno Chen(駐站評論人)
《茉莉的魔法歷險》有個令人聯想到《魔戒》的故事開頭:各勢力由元素組合成的關鍵道具引發了戰爭,而這個道具則和主角茉莉的身世有著坎坷的關聯,但天真無邪的她在爺爺的保護下未曾踏出過森林一步,直到這天和朋友一同意外踏入了黑色的洞窟,並在裏頭與動物朋友們展開了一段揭開秘密的冒險...
製作團隊努力打造出了魔法感的森林與洞窟,也在角色的裝扮下了功夫,象徵四種台灣動物的服裝造型簡潔有力,十分吸睛。四名特技演員在台上扮演代表動物,活靈活現地在舞台上遊走,並使出渾身解數逗樂現場觀眾,飾演主角的兩位演員也靠著穩定的歌聲與個人討喜特色,讓觀眾稍微忘記自己其實在台北南村劇場。
天馬戲標榜著台灣唯一「馬戲音樂劇」,由一群年輕的表演者、創作者組合而成,在娛樂觀眾的商業邏輯下成立,未來無可限量,而作為重製再演的創團作品《茉莉的魔法歷險》則看得出很多形式上的嘗試:包括體操如何與舞蹈結合、故事如何與音樂結合、道具如何與場景結合、馬戲如何與音樂劇結合。
這些結合在短短一小時的故事內,有些成功,有些差強人意,其中最想指出的一點,是期望未來更能看到將馬戲消化為形式,而非單純橋段的使用,而這跟音樂在劇中融合成音樂劇一樣,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會抓到施展魔法的方法,而劇中少有歌曲和特技同時存在的例子,這對演員來說是考驗,對編劇的創意與設計來說更是。
《茉莉》一劇中出現的馬戲:扯鈴、體操、呼拉圈、雪茄盒等元素都有其特色,演員們在受限的環境下仍然表現得可圈可點,這些表演也是大人小朋友都不吝給予掌聲的時刻。但元素的出現卻幾乎是硬生生的卡進劇情,也沒能對劇情有產生實質的影響和意義,成了單純的過路景點與玩耍,實為可惜。
就如音樂劇的曲目能有各種功能,馬戲的元素要如何組合在戲劇進程中,相信也一定能出現各種應用,不管是作為場景建立的畫面背景、用來強化衝突和個性張力、或用來表現角色的成長與推進。將馬戲表演原本就有的觀眾互動橋段,轉化成讓劇情扣人心弦的引子等作法都值得嘗試。
另外也值得一提的是,形式上的融合設計若能更精細,劇情的資訊量反而要更斟酌去蕪存菁,甚至會好奇是否能聚焦在一種特技上,好好地完成一整個故事;讓情緒轉折在馬戲的表演中推進、少一點說明性的故事設定、多一點情感的互動,整齣戲一定會更像施了魔法一樣有趣。
在《茉莉》中,已經看見的是體操結合編排舞蹈,讓簡單的走位也能有不簡單的編排,效果清楚而也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因此不得不更期待團隊能更在文本上琢磨,當馬戲真正內化在戲劇進程中,觀眾對馬戲的印象將會更難以抹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