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評論
2025.02.02

2024讀劇匯-音樂+劇場能否成為吸引消費者進門的鑰匙?

剛好路過的建築工
2025.02.02
劇       名
2024讀劇匯
演出日期
2024.10.19~2024.12.29
觀賞場次
演出地點
二條通劇匯

文/ 剛好路過的建築工(讀劇匯園丁)

近年躍演的勸世三姊妹音樂劇在一片低迷的劇場票房中引爆現象級搶票潮,且從臺灣唱到紐約的舞台上也可以說是一項壯舉,臺灣其實一直有專職音樂劇的團隊,也養出了一票很死忠的音樂劇觀眾,但臺灣的戲劇跟音樂劇之間好像有一條很明顯的分界線,透過這次讀劇匯八場讀劇演出也讓我思考這界線是否能被打破,甚至透過音樂劇魅力能吸收更多觀眾群願意花錢買票進劇場,就我而言我把自己歸納為小劇場觀眾,因為我喜愛近距離觀賞演員演出那是吸引我一再進劇場的主因。透過這機會我也思考了音樂劇之所以吸引觀眾的原因歸納如下:

  1. 相較於劇場複雜的形式手法,音樂劇以歌曲、聲音為主的表現方式觀眾接受度較高,入場門檻較低,較少有看不懂情事發生?很多人想找朋友看戲得到的回覆總是:不要,我看不懂劇場。
  2. 音樂對比文字與台詞感受上更為立體化,音樂的組合性多樣有人聲、各種樂器、情境音效…等,一聽音樂的旋律就算歌詞不清楚也能感受到悲傷或是快樂,憤怒或是哀愁,相對的音樂劇這特性在語言方面理解度門檻也較低。EX:就算聽不懂不會說粵語,但粵語歌卻很多人能朗朗上口。
  3. 音樂劇宣傳的方式像是偶像包裝一樣較為市場商業化,各劇團有主要的音樂劇演員,其個人特色常常也是吸引觀眾進場的主因,當看到自己的偶像演員在台上賣力歌唱,好感度馬上大幅提升。
台南人劇團《媽的地獄之旅》演出劇照、攝影/謝育其

「讀劇匯」是一個讀劇形式的演出,希望在正式演出之前能給予創作團隊很直接的反饋,音樂劇的讀劇主軸就是文本及音樂兩大部分,以下就這兩部份觀察給於下列反饋:

關於文本的部份:

  1. 較為喜歡的文本有《媽的地獄之旅》以及《阿媽的比基尼》:《媽》的文本使用了各宗教信仰為主軸切入,地獄及鬼神的設計也很吸引人,台人愛拜拜且敬鬼神,生活區域就有許多大小宮廟、土地公、城隍爺等,且很多家庭保有祭祀的習俗,非常期待正式演出的呈現方式;《阿》的文本是改編自小說,但這個故事內容找到了臺灣人內心很柔軟的議題就是阿媽、奶奶。每個台灣人心中都有一位慈祥和藹總是怕你肚子餓的奶奶,這部作品裡面也有一位為家庭付出一切的奶奶,但她也同時是妻子、媽媽以及女人,這議題好好呈現應能讓台上台下哭倒一片。
  2. 較為不喜歡的文本有《還在路上》以及《偷吃?好吃!》:《還》這個故事是團隊延續學生時期的製作,故事內的內容與劇場、影視相關,但幾乎所有劇情都圍繞在女男主角的感情路線,忽略了劇場、影視題材還有很多可以呈現吸引觀眾的部份,目前文本愛情佔比太高;《偷》這個文本有點站在懸崖邊,目前3.0男男偷吃版或許有創作團隊想呈現的形式,但內容部份毫無驚奇?期待?關鍵字與市場上其他作品的重疊性太高。
  3. 覺得現階段呈現不好的文本《三胞胎的我在完成夢想之前死掉了(還好我有兩個兄弟)》:劇名及團隊知名度對這文本是充滿期待,但光以此版內容來說好像充滿BUG,聆聽讀劇的當下會不自覺被台上的表演者獨特魅力所吸引,但散場後對這文本卻產生了好多疑問?但或許團隊想要設計一部很奇幻、靈異風格的作品,若是如此文本的BUG好似不那麼重要。
  4. 副角色的重要性:雖然副角色或許只有襯托主要角色跟推進文本的存在,但以一場1-2小時起跳的演出而言好的副角色真是大大的加分,像是《極道繼承人》的白蓮花與黑玫瑰以及《阿嬤的比基尼》的阿珠與淑女就增加了很多戲劇可看性,反之有些文本設計副角色上非常的公式化,這讓我在觀戲的同時會產生排斥感。
SML《阿媽的比基尼》演出劇照、攝影/謝育其

關於音樂的部份:

  1. 聽完所有歌曲後腦海中會不時出現的旋律有《極道繼承人-01-Aniki講》以及《阿媽的比基尼-02-雲頂的觀音媽》:《Aniki講》聆聽的當下沒有同劇《我眼中的你》來的感動,但沉澱幾日後那簡單、洗腦式的歌曲旋律 Aniki你是我的天你是我的地 真的很難從腦海中移除,這首歌太暴力了;《雲頂的觀音媽》整首歌設計的真好,這首歌好好的架構出了素英奶奶這個角色的形象,半宗教半傳統的元素真是台灣人專屬風格,因為這首歌讓我想起外婆,我會為了這首歌買票進劇場再聽一次。
  2. 音樂的特色、豐富性各團隊也差異頗大,個人喜歡使用很多不同「聲音」、「樂器」去架構情境畫面的設計,像是上述《雲頂的觀音媽》裡面有好多生活中的人物跟聲音讓畫面變得好立體。但目前多數歌曲聆聽後感受上都還是以單獨歌曲創作,或是for演員的表演量身訂做等兩大方向,當然我深信表演者的魅力是很重要的一環,但相對的很多歌曲變得毫無特色、記憶點,甚至只有強化到表演者「既有印象」讓人產生即視感,這位表演者好像跟以前作品很像的感覺?這點歌曲是服務文本還是表演者的方向可以提供團隊再次思考。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