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讀劇匯-主線支線可以相輔相成的話,那就太好了。
文/Para(快要分不清楚正職到底是劇場觀眾還是藥師的追星族)
這次由榮耀基金會主辦的《讀劇匯》系列活動,給了我自己專注去閱聽故事本體的機會,因為沒有複雜的燈光服裝走位,如果有什麼台詞讓我當下不解都會立刻被放大,真是個新奇的體驗。音樂劇正式演出的時候太多事情要看了,第一時間看完最直接的印象常常會是演員歌舞的部分,但畢竟是音樂「劇」,如果故事說得好,那麼留在觀眾腦中的記憶跟心中的感動應該會更深刻,停留更多更久。
《讀劇匯》這次有八個故事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題材各不相同,有全新製作也有曾經公開演出過的作品。全部看下來覺得要在一齣音樂劇裡把故事說好真的好不容易。歌曲要動聽有記憶點,歌詞要有情節推進,角色設定要鮮明有說服力故事也要有起承轉合等等,一不小心很容易顧此失彼。對我而言一齣劇與其觸及很多面相,不如專心講好一件事。如果故事的主角是需要成長的,那他「身處的困境-遇見了什麼樣的挑戰-真正在乎跟缺乏的是什麼-如何解決並且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須清楚的表現出來,另外配角跟主角的化學作用夠嗎?對於劇情的推進有幫助嗎?這次的讀劇過程中和戲友們會一起思考這件事。
《HOME RUNning》、《極道繼承人》、《三胞胎的我在完成夢想之前死掉了(還好我有兩個兄弟)》,這三齣劇特別讓我有這種感覺,故事完整但如果主幹再更收束清楚我覺得會更棒。
《HOME RUNning》的棒球題材連我這個一日愛爾達球迷都覺得津津有味,歌曲也讓人熱血沸騰,但整個故事好像有點太貪心了。除了王牌投手面臨的撞牆期與心魔,劇中又觸及台灣棒球簽賭的黑歷史﹑球隊經營的角力﹑女性不懂棒球的刻板印象等等。女主角最後幫助男主角跨過阻礙,但她本身的課題似乎沒有被解決。男主角的昔日好友兼勁敵感覺應該更重要但存在感超低,公司內部的反派也只是個功能性的角色,讓人覺得可惜。
《極道繼承人》創造出一個黑道幫派,宅宅因為幫主爸爸猝逝而被迫接下幫派。被迫踏入不同世界的反差很有趣,和幹部之間的互動很可愛,幫派頭子換人之後引發的波瀾也很真實,我也樂見看到台上會有一群各式各樣的兄弟行走江湖。但故事最重要的「爸爸猝逝」的真相沒有辦法說服我,真的是不許你這麼任性欸爸爸XD。另外主角如果有那種乍看不可能解決幫派任但自身特質能力派上用場的環節就更好了。

《三胞胎》(恕我簡寫) 的歡快舞曲和帥氣的饒舌歌曲我非常喜愛,三兄弟各自的角色性格跟專長都各不相同,三人聚在一起真是最佳組合。整體風格偏奇幻畢竟有人死了還可以附身,還可以找兄弟把一齣戲演完,邏輯上可能已經不是那麼講究,所以觀看的重點會放在三兄弟的感情上。神奇的是當年在台中歌劇院觀看過首演的時候是感人的,但這次讀劇之中我反而對三兄弟的感情基礎起了疑惑。如果能夠更清楚讓人知道,為什麼小弟死了都要完成這齣戲,三人的過去跟彼此的羈絆到底有多重就更好了。另外這齣劇有非常風格化的角色,如果不是這次的演員(張擎佳&姜柏任),我會有點懷疑是否能有如此精彩的效果XD。
而這次個人最喜歡的是唱歌集的《爬上頂樓看月亮》,所有的元素都打在我的好球帶上,我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正式演出!故事概略是高中女生意外在校園召喚出日治時期的學姊鬼魂,為了幫助學姊找回記憶的碎片找到當年最要好朋友,一行人在深夜校園的藝能大樓展開奇幻探索旅程。主角是一對分別為高三及高二的姊妹,而台籍老學姊在找尋的舊識原來是日本灣生。劇情在現實與回憶中切換,兩組人馬各自都會產生一些衝突跟辯論,有一些情感上的問題需要被解決,例如文組理組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不同,或是姊妹之間明明在乎對方卻還是會吵起來,甚至是台灣與日本人不得不面對的文化差異,在劇情中巧妙地彼此相映,同時〈月夜愁〉和〈朧月夜〉兩首台語跟日文歌曲貫串其中,歌詞與情節也疊合得很好,在觀賞讀劇的過程中既愉快又感動。音樂只有木吉他但並不單調,一樣可以做出各種風格。只是劇本有大量的日文對話,屆時演員的口條和如何呈現字幕會是很重要的關鍵。
篇幅有限無法提及所有的作品,但都是很有意思的作品。音樂劇真的是個特殊的載體,期待這次的讀劇活動能一起孵育出屬於台灣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