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讀劇匯-喜劇與悲劇間的魔幻時刻
文/Royal(文字工作者)
※以下內容以盡可能不暴雷的方式敘述※
我個人早期在觀賞音樂劇演出時,特別喜歡以悲劇為主調性的作品,總覺得可以在旋律的感染下和劇中角色一起悲傷,是一件很「爽」的事情;畢竟「快樂」是一種直觀且好懂得情緒,但「悲傷」卻不然,它需要經過一些生命歷練或外在影響,才有可能感同身受。
不過在我開始工作、生活變得不再那麼無憂無慮(?)之後,反而變得更喜歡「笑中帶淚、淚中帶笑」風格的故事,同時也私心覺得,這類型的情緒展現要比全然悲傷或全然喜悅更有難度,除了倚賴演員對情緒的掌握之外,也十分考驗編劇在喜劇和悲劇之間尺度上的分配。
舉一個我認為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例:《勸世三姊妹》,喜劇和悲劇的比例拿捏得當,每每唱到〈你的性命只剩下電力三趴〉,總是讓我又笑又哭,當我還在因為姊弟拌嘴的內容而開懷大笑時,歌曲又隨即帶我進入姊弟之間相愛相殺的爭吵之中;又或者是〈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雖然是全然悲傷的橋段,但同時也會為了宋國珍與父親和解、與自己和解,使觀者如我在淚水中透出一絲笑意。
而這次讀劇匯中的八部作品,也有不少是以喜劇×悲劇的方式呈現,其中《爬上頂樓看月亮》和《阿媽的比基尼》更是我自己覺得在喜悲之間最拿捏得宜,因此分別登上我心目中第一名、第二名的作品!

《爬上頂樓看月亮》以校園中一則流傳已久的鬼故事為開端,主角一行人和傳說中的鬼魂相識,接著便受到新月力量的影響,進入了奇幻世界。她們在奇幻世界中攜手破解關卡,而關卡內容也引發了主角姊妹檔對彼此的不滿,喜與怒的情緒穿插設計巧妙,且關卡和爭吵息息相關,整體來說情緒是連貫的;但若能讓「破解關卡」的動機更有說服力,我想或許在情節上會更臻完整。
而故事末段,鬼魂終於找到自己思慕多年的對象,彼此互訴情意,卻又明白此生已然錯過,約定來世再愛的片段,縱使情節傷悲,但又能從兩人的互動中感受到對彼此的珍視與愛意,讓我在淚眼朦朧中卻又忍不住會心一笑。
《阿媽的比基尼》改編自彭素華作品《奶奶們的比基尼》(2021),故事從陳奶奶發現自己乳癌復開揭開序幕。為了在生命最後一個階段活出精彩,陳奶奶不顧丈夫的請求,拉著兩位好友,跟隨自己的孫子踏上前往台東的旅程!奶奶們一路上吵吵鬧鬧,面對未知的將來和等著自己回家的丈夫,一行人就這樣展開了一段充滿歡笑和淚水的東台灣之旅。
在《阿媽的比基尼》裡,喜劇與悲劇的元素是相互映襯的;觀劇過程中,我會時不時擔憂奶奶的乳癌病情,但卻也為奶奶終於能追尋自己的渴望而開心;當奶奶在夢境裡回望自己多年來的犧牲時,我的感覺是心疼,卻也慶幸──心疼她這麼多年都沒有為自己想過,慶幸她還活著、還能為自己爭取。據說音樂劇和小說的情節不太一樣,但我想,故事中奶奶們面對生命那堅韌不拔的精神,應該同樣令人動人吧!
最後想稍微提及我覺得在喜劇×悲劇比例略有失衡,而令個人覺得可惜的作品:《三胞胎的我在完成夢想之前死掉了(還好我有兩個兄弟)》。
在今年的讀劇之前,有幸到台中看過半本讀劇和全本演出,因為是已經有正式售票演出過的作品,所以作品各方面的完成度都極高。呼應劇組在演後座談中的提問:會覺得搞笑的成分太多嗎?或是剛剛好?還是太少?不過個人認為《三胞胎》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分配失衡;本劇上半場以喜劇為主軸,下半場則以親情為主軸,但此一安排很容易讓人產生割裂感,會覺得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本被硬湊在一起,而觀賞期間亦會使人容易疲乏,前半段太嗨、後半段太靜,以至於到後半段往往讓人陷入被催眠的狀態。我很喜歡《三胞胎》的設定及角色,如果能將喜劇和悲劇的分配再捋順一些,想必可以成為又一部精彩作品吧!
Last but not least,感謝文策院和榮耀基金會合辦一系列讀劇演出,讓台灣的音樂劇製作可以有更多不同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