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讀劇匯-跟著小園丁一起讀劇吧
文/大目(社畜一員)
「讀劇」,為什麼要看讀劇,等之後正式演出在看不就好了,這或許是很多人第一次冒出的想法,包含我⋯,從來不知道自己或許有機會可以成為改變這齣戲走向的人,我的腰桿都挺直了;感謝「榮耀基金會」舉辦這次讀劇匯園丁計畫,有幸成為其中一名園丁。以往總是一個人看戲、跟幾位熟捻的戲友交流觀戲感,在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情況下,較難理解到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演出,劇團想要表達的內層意義;這次藉由演後分享讓我大開眼界,WOW⋯原來這樣呈現有可能有這層意思,吸收每個人不同的觀點、想法,打破自己原有既定的模式,就像玩Game時的「砍掉重練」。
這次在觀賞、聆聽(有時候看不到表情,就好好聽演員在說什麼)八齣文本時(《媽的地獄之旅》、《還在路上》
、《三胞胎的我在完成夢想之前死掉了(還好我有兩個兄弟)》、《極道繼承人》、《HOME RUNning》、《爬上頂樓看月亮》、《偷吃?好吃!》、《阿媽的比基尼》),都希望盡量讓自己站在大眾的角度來看。這次自己觀看時主要重點放在文本劇情結構、故事連結性、音樂及是否能讓觀眾好帶入情緒為主軸。以下八齣皆未看過完整版之正式演出,所以起跑點相同的情況下,檢視自己從中享受到了哪些呢?
這次分享三齣我讀劇後的觀後感想。
唱歌集《爬上頂樓看月亮》,追朔回日治時期兩位女高校生的故事,整齣戲的對話及歌曲有中文、台語及日文的交叉,詞句其實滿淺顯易懂,當然也有搭配字幕,不用擔心觀看上會有不理解之處,此齣戲講述了家庭、友情、同性議題、政治、戰爭、家庭等等,藉由進入每間教室帶出不同故事,有點開寶箱的新奇感;再來針對開場的一首〈別問我是誰〉僅僅用吉他伴奏,搭配演出者歌聲,就讓我雞皮疙瘩滿地了,所有演出者合唱的〈新月時分〉,合音是恰到好處,日文歌曲偏輕快、青春小品,自己置身其中的感受相當濃厚,沒有觀看前擔心的尷尬;最有感且最期待完整版的呈現演出,整體相當有韻味,感覺如同《海角七號》一般,或許未來也能排出小短劇或電影的機會;另外建議可增加兩姐妹(育雅、育恩)的衝突,對於這對姐妹的故事稍微少了一些,以及千鶴和阿寶跟武道館、布袋戲、莫札特的關聯性不夠明確,雖然每段都挺有趣的,但回過頭來好像會不太理解「為什麼」。

SML音樂劇《阿媽的比基尼》,改編自彭素華得獎小說《奶奶們的比基尼》,版權多國售出的「青少年小說」,觀眾的共感度其實大大的提升。故事述說生命即將進入倒數計時的陳素英阿嬤,開始要為自己而活,要追回自己年輕時跟初戀的約定「穿上比基尼」,原本以為會是很沈重的故事,殊不知整齣呈現出超級樂觀、正向的意念。從一開場公車上非常熱鬧、吵雜,還很生活,畫面感十足;歌曲跟故事結合的對味,歌詞寫的好棒「把腳步邁開,頭抬起來」來表達勇敢去追自己的夢、去實現吧~有些歌曲的呈現是沒有樂器伴奏,純人聲演唱,感受起來特別簡單、純粹,這故事就好像我們阿公阿嬤,阿公永遠裝作無所謂、明明很愛卻因為大男人心態作祟,不願意表達出來,但他們或許不會甜言蜜語,卻直接用行動來表達;完整度最高的一齣戲,期待2026年有機會看到成果發表。
Sonicues躍演《三胞胎的我在完成夢想之前死掉了(還好我有兩個兄弟)》,音樂劇演員夏午在演出前一週離奇死亡,向兩位哥哥(夏宇天、夏義天)求救,希望哥哥幫忙完成他的夢想,呃⋯整齣戲的歌曲是好聽的,但文本故事蠻多不合邏輯的地方,包含三兄弟的個性到底為何?兄弟間故事連結性過少而較少共鳴,後面想鋪陳情感時,會感覺格外唐突,上半場節奏快(因為故事平鋪直敘,不用想太多),但到了下半場故事線較平淡,會覺得有點無趣了,呈現時會覺得過於冗長,除了演員的生動演出外,或許完整呈現時我會給它一次機會,並且是帶著忐忑的心進入劇場,似乎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稍稍可惜了。
這次的讀劇看到很多團隊在走新的方向,勇於嘗試新東西(像是歌曲用Rap呈現、現場演奏),看到大家在進步的感覺真棒,當然在其他幾齣都有好的地方及或許能更好的地方,但透過演後的文本交流,由製作團隊及觀眾的互相提問,一齣戲要上舞台真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藉由大家的建議、疑慮,可以對戲達到更好的幫助,未來進劇場時能欣賞到更棒的作品。平時大多看音樂劇居多,一定是因為巨蟹座的關係,特別喜歡情感較為濃厚一點的戲目(有些人俗稱灑狗血),但確實可以吸引到更多大眾進劇場,以《勸世三姐妹》為例,故事線的情感相當濃烈,另外又呈現了很多臺灣國罵、習俗禮儀,它很灑狗血,但就真的很好看,並且票房也很好看,期望你、我、他、它都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