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評論
2023.07.13

成長中的馬戲音樂劇《誰偷了我的,超能力!》

2023.07.13
劇       名
《誰偷了我的,超能力!》
演出日期
2023.07.01~2023.07.02
觀賞場次
2023.07.02(日) 11:00
演出地點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所謂的「馬戲音樂劇」,馬戲與音樂劇其實仍舊是各自存在的形式個體,這確實達到了創作的穩定,不至於彼此干擾,卻也缺少了彼此碰撞與磨合的衝擊感。

文 吳岳霖(駐站評論人)

「馬戲」加上「音樂劇」真是個好主意!

特別是天馬戲創作劇團將「馬戲音樂劇」投入於兒童劇市場,讓視覺、聽覺等刺激能開發兒童的感官,因此闢出一條蹊徑。而《誰偷了我的,超能力!》(後簡稱《誰》)在這樣的形式下打造了繽紛的歌舞、造型與聲響,構築這個擁有「超能力」的童話國度。其劇情核心是一場透過吃餅乾而獲得超能力的餅乾節,編劇塑造成某種「成年禮」,於是孩子們擁有超能力後,就等同於長大,然後即將成為「有用」的大人;在此框架下,《誰》的故事就藉能力的獲得與否、功能強弱,進一步地回應現實人生的成長敘事。

不過,無論在故事內容、形式組成等方面,《誰》其實仍在成長中。

想像力與邏輯建構的彼此對抗

《誰》最大的問題是:「故事的想像力」與「邏輯的建構力」的彼此對抗。明顯的是,邏輯部分節節敗退。

從基本設定來看,「吃餅乾能夠獲得超能力」聽起來是個有趣的想法,但站在兒童認知的角度,適宜度有待商榷,因為該物品的投射性太強,會否反射到現實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劇中部分道具、台詞的用語也可以多做考量,像是「超激爆餅乾」成為孩童朗朗上口的詞彙,是否延伸出不必要的諧音?當然,這並非要求兒童劇都必須正面、純淨,而是在模仿階段的孩童閱讀視野裡,可能要比成人有更多斟酌。

不過,「吃餅乾能夠獲得超能力」比較大的疑惑仍舊在於:究竟是吃了餅乾獲得超能力,還是餅乾能觸發人本有的超能力?這是在《誰》的處理是相對模糊的。這個設定也會影響到後續出現的補習班,以及超激爆餅乾的功能,而難以分辨之間的對應關係。於是,透過這樣的設定所觸發的親情、友情、信任等成長命題,也會顯得不夠精準。

《誰偷了我的,超能力!》劇照 提供/天馬戲創作劇團、攝影/邱蔚中

整體來看,《誰》的情節發展確實高潮迭起,充滿不同層次的翻轉,但也為了製造這些情節的曲線,忽略了不少細節,構成邏輯疏漏。像是悠悠(黃伊謄飾)強化能力的「獲得」是基本設定與情節發展都無法滿足的,所產生的疑問是:究竟補習班的基主任(王國讚飾)是如何得知悠悠的超能力?還是這要歸功於超激爆餅乾的效果?無論是哪個原因,編劇的處理都稍嫌混亂。另一個例子是結局,悠悠的爸媽何時突破控制,將計就計而打敗基主任與兩位老師,這部分也相對草率,與劇情前半部極為複雜的鋪陳有很大差異。

編劇似乎是為了情節起伏而刻意擠出大量曲折的情節。舉例來說,基主任的計謀其實很單純,就是想透過兩位老師與悠悠的能力去控制村民,但「被兩位老師打壓、欺騙阿奇」這個橋段就顯得多餘,甚至是讓整個故事軸線變得過度雜亂。

不過,悠悠與基主任的能力設定,在《誰》的劇情脈絡裡是很有意思的。悠悠的強化能力,相較於透視、橡皮手腳等外在可見的超能力,是難以被覺察、但又具備極強的效用;而基主任偷取超能力的超能力,同樣未具備先天能力,而是透過他者來進行加成。這樣的能力,都打破我們「成功」、「成長」,乃至於「正向的」、「有用的」這樣的刻板印象。可惜的是,這些並未被繼續延伸,反而很快地被一種童話基調所掩蓋,同步被稀釋的也還有敘事邏輯與細節描繪,因此沒辦法有效地打開觀眾對「超能力/能力」的思考。

馬戲與音樂劇形式的各自存在

無論從天馬戲創作劇團對於創作形式的「命名」、或是《誰》真實呈現出來的樣態,都可以發現《誰》的主體應是「音樂劇」,而「馬戲」僅作為點綴——縱使劇團名稱是把「馬戲」置入的。

從全劇結構來看,馬戲技術相對集中於最後的幾組動作。《誰》的肢體表演多呈現在舞蹈、歌舞,而這群表演者的身體素質與體能狀態也值得嘉許,同時呈現高穩定的演唱狀態,未見不同表演元素在其中的彼此干擾,讓動態畫面都是豐滿且流動的。另一方面,導演高天恆的舞台調度清晰、明確,讓畫面本身是協調、流暢的。

不過,從《誰》呈現的樣態來看,所謂的「馬戲音樂劇」,馬戲與音樂劇其實仍舊是各自存在的形式個體,這確實達到了創作的穩定,不至於彼此干擾,卻也缺少了彼此碰撞與磨合的衝擊感。

於是,馬戲與音樂劇的結合,更多呈現於天馬戲創作劇團的另一種創作素養:如何與觀眾互動。

除前述提及全劇最後的馬戲動作,有讓觀眾上台參與的橋段,《誰》也頗仰賴台下觀眾的回應,特別是中場休息後,發放替代餅乾的圓形道具,讓小朋友可以投擲到演員手上的充氣游泳池,作為接續上半場與下半場的情節要素。

但團隊可能未考量到小朋友對於投擲的控制能力,以及場域性質,多數道具的飛射更像是「血滴子」,雖然因其柔軟而未有傷害造成,但仍舊構成一個稍嫌混亂的畫面——甚至,這埸的做法熱鬧有餘,但對於情節的延續功能則不大明確。

因此,《誰》在內容跟形式上的發想都是有趣的,無論是對成長的傳達、或是多樣形式的並存,並且也有效打造了歡樂、熱鬧與繽紛的童話氛圍——我想,小朋友在演出現場應該是快樂的。但在細節方面,包含故事的啟發性與邏輯、形式的進一步開發等,仍舊有待整合。甚至,劇名刻意置入的「逗號」,切開了「誰偷走我的」與「超能力」兩組詞彙,也凸顯創作團隊對於形式上有特別訴求,卻於此搔不到癢處。不過,從《誰》的表現來說,仍會期待天馬戲創作劇團在兒童戲劇領域開啟的另一種可能。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