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通劇匯
活動花絮
2023.12.25

製作人論壇:《找樣造劇/造什麼劇?》大慕可可與勸世三姐妹的開發之道

活動側記|謝芳茵

由二條通劇匯主辦的製作人論壇迎來本年度的壓軸場次「找樣造劇/造什麼劇?—大慕可可與勸世三姊妹的開發之道」,由大慕可可董事長林昱伶及內容總監簡莉穎(小粒)共同開講,與在場的製作人們分享他們近年來從影視圈跨足到劇場、嘗試開啟更多合作可能性的心路歷程。

本次講座有別前幾次的論壇,以咖啡小聚的方式進行,希望業界夥伴們能更加輕鬆暢聊、交流,現場除了聚集了各個劇團的負責人、製作人,也有行銷專業的夥伴、創作者、演員、導演、律師等都熱情參與並分別自我介紹,為今年度最後一場論壇開啟熱鬧的序幕。

讓更多作品被看見—談大慕可可的誕生

究竟是什麼魅力讓這麼多業界夥伴們都齊聚一堂?昱伶首先談起「大慕可可」的誕生:十年前她選擇創業,成立了大慕影藝,以製作電視劇及電影為主,並以「量少,希望每一步都是精品」的目標,成功製作了《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然而她想做的不僅止於此,為了能把資源提供給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做更多的孵育、投資、連結,昱伶期待的是有更多的作品產生、與更多的團隊合作,用更多元的角度去嘗試及改變事情—在這樣的期待中,「大慕可可」誕生了。

至於跟小粒的緣分又是從何開啟?昱伶談到當年看到了劇場經典之作《服妖之鑑》後,只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編劇的才華,便邀請了小粒在大慕可可擔任內容總監。她笑說小粒當時有許多「劇場債」尚未還完,但她仍願意等待,而大慕可可近年來的成功也證實了昱伶的等待沒有白費,有了小粒的加入,兩人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互補,在內容端會由小粒來做把關,提出看法跟意見,昱伶則根據自己在市場的豐富經驗來做精準判斷。

劇場出身的小粒談到,劇場是非常具有創意的地方、擁有很多很棒的團隊,但往往都看到創作者是單打獨鬥的狀態。她以電影公司皮克斯的13人團隊為例,每完成一個劇本時,團隊會先將其做成簡報,在沒有任何特效的狀態覺得好看才繼續往下。她強調,一個劇本要被實踐要面對更多的觀眾及更龐大的市場,所以從開發期就要經過很多人的想法與討論,有了更多的檢視與層層把關才有可能成功。

大慕可可董事長-林昱伶(左)與大慕可可內容總監-簡莉穎(右)對談

找樣造劇—找什麼劇?造什麼劇?

找樣造劇 是大慕可可一項重要計劃,主要以劇場為核心,透過整合劇場人才和影視資源,促使跨領域合作,培育更多優秀的敘事者。昱伶談到,一開始對股東來說這個計畫很神奇,無法完全理解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也因此初期是分配少部分的人力、資源在做這件事,這樣的型態大概工作了兩年,但在兩個案例《愛在年老色衰前》、《勸世三姊妹》相繼取得成績後,也終於說服股東「找樣造劇」的可行性,因此接下來預計會有專職的人力執行,會更大步的往前走、合作的面向可以開放更多,預計明年之後陸續會推出更多作品或計劃。

大慕到底在找什麼樣的劇?小粒不段強調關鍵字—「有趣」,她最在乎的是故事與結構是否有趣,並且要能找到亮點,以及是沒有人說過的故事、之前沒有人看過的角色。談到音樂劇,小粒更強調了她認為音樂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衝突」,因為有了衝突,故事可以繼續往下說,且這個衝突又需要不那麼容易被猜到,此外她也認為有台灣的元素需要被融合其中。在一開始收到大綱時,小粒會試著找出其中有趣的東西,接著若確定投資,昱伶則會接著增加亮點,例如演員要用誰?誰來客串?,將作品市場面向更加確立。

大慕的收案方式基本上分為三種:

  1. 每月運作的「綠燈會」,參與對象包含企劃、各部門主管、及外部顧問委員,由各自收到的劇本或企劃案,每個人閱讀後並討論,數量上少則沒有,多則可能到8-10件。在會議中大家會共同評估內容是否有趣,要不要進行投資,接著才往下繼續討論,做內容管理,可說是經過很多人的把關,確保作品是成立的。
  2. 現場觀賞演出(或讀劇呈現),覺得有合作潛力的作品,就約創作者或團隊來聊可能性。
  3. 各自擔任比賽評審,看到好看或有趣的回來之後通報,後續密切觀察

現場也有人好奇,是否亦有形式是「大慕想做一個題材,找編劇來往下發展」,兩人則坦言這樣的形式是大慕目前最不想要繼續往下走的方式,就影視的經驗來說,由於開發期都很長,他們會盡量避免命題作文,因為若內容不是編劇非常想寫的故事,陣亡的機率非常高,她們認為指定命題容易落入粗淺的想像,執行到最後,可能主事者自己也很混亂。因此大慕較希望是創作者創作想要的題目、自己發動,再透過大慕陪伴往下走,若走到一半如果沒有太多想法,再由導師介入給予建議。她們認為自己想要做的比較容易堅持下去,發動者需要自己找到作品中不能抹滅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此外,還有人好奇她們對於「IP轉譯」的看法,小粒分享這樣的形式的作品會不停遇到困難,許多IP的問題點是本身沒有強烈的故事,因此非常需要編劇去把故事講出來。她認為在IP轉譯之前,必須要先有一個判斷這個IP到底能不能轉譯的人,且不是丟給編劇一人,而是需要一個強大的團隊、甚至做縝密的田野調查。她強調,影集、電影、音樂劇都有各自適合的敘事方式,並不是所有IP都適合被改編,所以要在前期的時候做判斷,製作人需要更了解及熟悉,如何在IP改編的過程中如何提供資源協助,並找到核心。

不是幸運或偶然!一加一大於二:現象級作品《勸世三姊妹》的成功

相信今年現象級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是無人不知曉的成功案例,大慕可可便是幕後重要的推手,她們以精準的市場眼光,在作品發展初期時便毅然決然選擇投資,透過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與劇團共同創造了台灣音樂劇史上難得秒殺的現象,然而,這樣的成功,並非只是幸運或偶然。

昱伶與小粒憶起,兩人當初去看了《勸世三姊妹》讀劇版的演出,就覺得音樂很好聽,有在地的元素又很抓耳,便在演出結束後決定與躍演談合作,用大慕的方式來陪伴、孵化跟行銷這個作品。在過程中透過雙方緊密合作,昱伶逐漸開始瞭解台灣劇團的經營型態—非常忙碌、緊湊,一人當多人在用,還需要每年為了場地的檔期而煩惱,她認為這樣的型態對她來說很新鮮,但更強烈的動機,是她覺得不能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經營劇團,而是需要好好專注的做很好的作品,她認為一個組織的成功關鍵在於能不能非常聚焦在想做的事情,並且在開花結果後順勢往下走,繼續維持品牌的熱度。

從簽約的那刻起,《勸世三姊妹》就進入大慕可可的待辦事項中,她們認為在每個時間點都要做最好的安排,例如讀劇後就要很深入的討論劇本,給予調整的意見,針對長度結構做討論;行銷端則需要非常清楚知道什麼時間點要出什麼素材、活動及宣傳,從首演日期往回推,大慕與躍演會定期開會,讓雙方的時程是緊密地整併在一起的。從孵育階段開始加入,接著資金的投入、行銷的合作、周邊商品的設計等,他們用五年的規劃,以終為始地,循序漸進推進現在該做什麼事情。

許多人好奇大慕如何思考劇場中的行銷,對於開賣後的售票狀況有什麼目標期待?昱伶分享,她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前面開始預熱、佈局開賣節奏,一開賣就能達到七八成的票房,否則期程會拉很長,行銷資源會投入很多。然而她也逐漸明白在劇場中能達到這樣成績的作品少之又少,因此她認為底線是開演前八九成要賣掉,把標準拉高一點,就有奮鬥的目標,若無法達到,要回頭檢視原因,思考為何作品無法讓市場買單。有關於口碑場的安排,她則分享這對影視作品來說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導,臺北場《勸世三姊妹》的星光場便是很成功的跨圈案例,此外,她認為星光場前後的派對安排十分重要,讓與會者及團隊有很好的機會進行交流互動。

提及躍演,她認為躍演是一個很特別的團隊,因為他們特別的「開放」,對於大慕給予的建議都非常能接受,很願意調整跟原本想像不一樣的事情,這是她認為在跨界的合作較難得的事情,也能感受到雙方一同前進的感覺,此外,在這次的合作案中看到了在劇場中許多閃閃發光的人,光是這件事她們就認為很值得。昱伶強調,大慕可可並沒有要做劇團,而是要跟更多的劇團合作,成為合作夥伴,一起努力。

大慕的下一步?更多「有趣」的事情等著被發生!

時值大慕影藝創立十週年、大慕可可成立二週年,她們的下一步是什麼?小粒分享她仍樂意看到各種案子上門,如果覺得很有潛力跟有趣,她會繼續找到讓作品變好的方式;昱伶則分享今年大慕嘗試啟動了「未來編劇」的計畫,期待孵育台灣編劇新秀,這項計畫由編劇呂蒔媛領軍,從三百多人中先選了9位編劇一同進行田野調查,最後留下3位與呂蒔媛繼續工作,共同打造台灣第一部兒童救援影集的季度故事,藉此,他們也正在思考劇場有沒有辦法發生這樣的事。現場的製作人則對於徵件計畫有許多感觸,有人認為因為徵件計畫給予的經費非常少,創作者難以專心一致地進行寫作,為了生存必須接許多外務,以致於無法有足夠時間妥善的修整作品。小粒則認為現在許多的徵件計畫,可能因為沒有給予好的框架所以無法收到想要的作品,因此她也在思考能不能在最初規劃徵件內容時,就能針對計畫需求的方向擬定出最適切的條件,讓他們真正能找到在市場中可能被發生的作品。

本年度的論壇在昱伶及小粒不藏私地分享及熱絡的交流中劃下尾聲,期待明年度由二條通劇匯主辦的製作人論壇以多樣化的主題,繼續迎接製作人們上門交流。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