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通劇匯
活動花絮
2024.06.17

音樂劇《囍宴》國際交流會側記

活動側記|榮耀基金會

國際合製音樂劇《囍宴》於五月底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由華文音樂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躍演與榮耀基金會共同辦理國際交流會,邀請國內創作者與本次負責新版改編的創作團隊一同針對作品交換討論意見。

音樂劇《囍宴》在2003年推出,由Woody Pak作曲,Brian Yorkey 編劇作詞,20年後再製則延攬編劇 Matt Eddy 擔任執行改編,並加入中文歌詞譯配謝文德。交流會舉辦在5月25日(星期六)傍晚,除了本次編劇 Matt Eddy、製作人與當年主演楊呈偉 Welly Yang 也一同回答創作者的提問,並由躍演導演曾慧誠擔任主持。

曾慧誠提到,由於他從演出前一年的音樂會版本、到排練、整排都有機會從旁觀察,是個非常值得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也因此想促成這次交流,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了解百老匯對於開發音樂劇與創作音樂劇的流程與做法。

總製作人楊呈偉分享了整個製作開端的心路歷程,二十年來整個社會氛圍改變很多,同性戀不論是在現在的美國或台灣,都已經比較被社會接受,所以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到底新的主題是什麼,道德寓意是什麼。譬如《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主題是傳統,《綠野仙蹤》主題是家無處不在,《囍宴》的主題最後在我們的討論之下,如何說這個東方與西方碰撞的故事,再回歸到Love is love,就成了這個版本在創作上最希望達成的目標。

另外,自然發生的調整也是因為在二十年中,音樂劇的樣貌也改變了許多,包括作曲 Woody Pak 後來在韓國做了更多音樂,所以在作曲的表現上也再次更新,首演前一年的音樂會,就是為了嘗試新的團隊與新的方向,創作團隊也討論到音樂會的版本,爸爸一角其實有個更模糊的結局,幾經討論和測試後才定下這次演出的版本。

Matt Eddy 提到,除了音樂,劇情層面也加入了很多新的角度,因此他們盡可能地從身邊的朋友汲取故事,包括更現代的婚姻型態、家庭關係和生育議題,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符合當代,又不失故事最大的衝突。在這個版本中,男主角偉同和女主角威威的關係有了很新的調整,爸爸的職業和電影中也有不同,都是希望能夠和現代觀眾更有共鳴。Matt Eddy 表示,包括病床上爸爸對偉同男友 Simon 說的話,其實就是來自一段真實友人分享的故事。

慧誠問到在創作過程中如何修訂,何時修訂?Matt Eddy 和 Welly Yang 表示其實一路修訂到最後一刻都還在爭執,很多歌是在進去劇場前都還在來回,演員們都很清楚得隨機應變,有些歌甚至四天前才定案,儘管還有能繼續測試的不同歌曲版本,但也只能等到下次再繼續挑戰。

當然在整個製作過程,還是會定一些重要的節點里程碑避免嚴重落後進度,但有一句話非常重要:「Musicals are not written, they’re re-written」(音樂劇不會一寫就成,而是不斷修訂而來的),就算那些經典的音樂劇現在看也都會覺得有能更好的地方,得先把東西都寫出來,不管好壞,才能從中找到值得留下的段落。

以 Matt Eddy 和 Woody Pak 的協作來說,歌詞會先盡可能地寫出最完整的篇幅,作曲完成後會再討論如何修剪,並且進到排練場後,又會靠著導演和音樂執導的判斷來調整前後段落、拆解並重新組合出最流暢的版本。

「很奇妙的是,我不太記得自己創作出文字的過程,但對大家討論的來回很有印象。」在多種版本的選擇過程中,團隊會盡可能地測試,但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彼此的溝通就會需要有所取捨,盡量追求平衡。

現場聽眾聆聽過囍宴最終曲未公開版本後,有人回饋提到,因為他正在百老匯參與製作,以他經歷到的工作流程,的確會每天都在變動和嘗試,特別是關於曲尾 Button(明確收尾音) 的進出時機點,會大大影響觀眾感受到的戲劇張力和情感能量。Welly Yang 與 Matt Eddy 都表示認同,並提到在當代音樂劇中Button 其實越來越少使用,也會更接近現代觀眾感受到的音樂劇流動感。

有觀眾提到,看完後覺得仍有可惜之處,故事中關於女性的決定都相對被扁平化。編劇坦然表示,這的確是他們有討論到並想繼續解決的問題,回饋的觀眾建議或許在媽媽和威威之間,能夠靠新增的橋段來增添他們兩人對於整件事的看法,也挖出深度,Matt Eddy 聽完表示這是非常好的建議。

聽眾提問到 Matt Eddy 是如何在創作過程中選擇歌曲的 Hookline,並運用在結構和再現中。Eddy 表示,在創作過程時會盡量找到能一詞多義的詞組,讓它前後有機會指稱不同的對象或事物,「整個《悲慘世界》其實差不多就是七個不同動機的反覆和變形」。而在工作流程中,有些台詞也會為了節奏上的需求,在導演建議下變成歌詞,創作團隊此時就會選擇找到其它段落已經出現過的歌詞動機,重新調配放入情境之中。

交流會的最後,討論集中到了這次的中文化流程,現場創作者分享自己也參與過非母語的創作,當時是與第二個創作者協作,對方是能使用目標語(翻譯後語言)的母語工作者。在這來回過程中除了轉譯者與原作詞、編劇之間的來回,也需要作曲和轉譯者的來回,在作詞語境除了確保既符合劇本角色、又需要讓翻譯語言貼合歌曲。這些過程繁瑣但必要,在《囍宴》的中文歌詞上或許能借鑑。

活動與交流雖短暫只有一個半小時,但雙方都熱情地交換了許多經驗與意見,而來自美國的創作團隊也表示能夠認識那麼多台灣的音樂劇創作者,意義非凡,都期待未來還有機會繼續展開不同的合作與交流。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