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K-Musical Market論壇:美國音樂劇市場最新趨勢 (BROADWAY BULLETIN: The latest trends in the American musical market)
論壇講者| Gordon Cox (Journalist / Variety)
側記|蘇庭睿(獨立製作人)
K-Musical Market 是由 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 每年主辦之活動,匯集全球音樂劇專業人士及投資者參與,以促進韓國音樂劇發展。本次活動包含Showcase、1:1會議、專題論壇及項目Pitching。論壇邀請美國 Variety 記者 Gordon Cox 分享現今百老匯市場趨勢,本篇文章由蘇庭睿現場側記並撰文。
一、快速認識百老匯
- 百老匯版權的歸屬
在好萊塢的編劇是被製片公司所聘僱,電影製作公司擁有劇本的智慧財產權,而不是在編劇身上。不過相較於音樂劇編劇,電影編劇有較高的收入。
但在百老匯,通常會由編劇、作曲家擁有劇本IP權利,製作人則是擁有選擇權(Option)。所以在開發時期,創作者的收入很少,但如果成功的話,就會有很長的權利金收入,目前在美國與英國常以此模式運作。所以會看到很多音樂劇的編劇在電視台打工,以渡過開發創作的時期。不過也有些音樂劇是改編自小說或電影的,其IP權利就有所不同。
- 製作成本概況
在百老匯製作成本通常會分為兩種:「Start-up Cost」與「Running Cost」。
Start-up Cost為製作首演週前的支出,常見的成本約落在 2,000萬美金左右(約6.5億台幣)。Running cost則為定目演出後,每週的製作成本,以週為單位計算,常見的成本約為 80萬美金左右(約2,600萬台幣),但若加上劇院租金與版權金的調整等,常常會接近90萬美金(約2,900萬台幣)。在收入上,則是會由製作人與投資人共同分享盈餘。
在百老匯的營運成本相當的高,而人力成本也持續在增長,這也是目前百老匯面臨的難題之一。
- 創作開發的模式
1. 創意開發路徑
這是常見的開發路徑,例如透過工作坊、階段性呈現等方式,來一步步修正作品與市場的方向。
2. 挖掘非營利組織作品
由非營利劇院為主所開發創作的作品,商業製作人從此挖掘有潛力的作品並推至百老匯演出。非營利劇院可以透過將作品授權,而獲得權利金。
3. 與非營利組織合作
和非營利劇院合作,委託他們製作與開發作品,並以捐款的方式回贈給劇院,製作人就有權利拿這個作品去百老匯。
對非營利劇院來說,若能產出好的音樂劇作品,在劇院自己的募資上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並有版權金的收入的可能。《Hamilton》便是美國紐約公眾劇院(Public Theater)藉由此模式開發出來的作品。
4. 其他
此外,也開始有在其他國家開發製作的演出,回到百老匯演出的模式。例如韓國的 《Maybe Happy Ending》(註一)自2016年起首演,至今仍相當熱門,該作品也即將於2024下半年到美國百老匯演出。
二、百老匯目前趨勢與挑戰
- 東尼獎(Tony Award)的影響力有所改變
2024年的東尼獎剛結束,今年的獎項難以預測,但也有諸多亮點存在。然而隨著觀眾觀看節目習慣的改變,頒獎典禮的收視率逐漸下降,主要還是百老匯的死忠粉絲在關注。過往這個獎項對於票房有很大的影響,獲獎後票房會明顯的上升,而近年獲獎作品票房的成長幅度則不如以往的多。反之,大型改編動畫或小說等IP作品(如:迪士尼),就不需要有東尼獎的加持,即便未得獎一樣可以相當賣座。因此,未來東尼獎能帶來的效果也持續受到關注。
- 票房與觀眾數的改變
百老匯的年度票房統計,以每年的五月至隔年的五月來劃分。在疫情後雖有回升,但2023-2024年比起前一年些微下降,自16億美金下降至15億美金的票房收入。此外,也尚未恢復到疫情前2018-2019年18億美金票房收入的狀況。
在觀眾數的方面,2023-2024年的觀眾人次約1,229萬,但預估2024年秋/冬季會下降約15%。並且觀眾數也尚未回到2018-2019年1,477萬人次的狀況。
- 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1.Work From Home(WFH)的工作型態增加
在疫情後,WFH的人數大為增加,對於在紐約或周邊工作的人來說,不像以往一樣需要進城上班,也減少了他們下班後看戲的機會,讓當地觀眾數有下降的趨勢。
2.持續上漲的成本
通貨膨脹使物價一直在漲,包含製作材料、生活開銷、行銷與廣告費、運輸費等。此外,人事成本也一直在漲。也因為covid的關係,劇組需要聘僱更多的替補演員(understudy),以確保演出可以順利進行。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整體的費用持續上漲,進而使票價也有上漲的趨勢。
然而在百老匯,音樂劇已是一個成熟的工業,其薪資水平已經有一定的標準在,因此如何維持一定票價並控制人事成本是個難題。此外,在顧及一般民眾可以負擔的票價的同時,也要意識到仍有追求高端的市場在,這也是製作人要面臨的挑戰。
3.購票的時間離開演越來越近
可以明顯看到觀眾買票速度變慢了,以往可能一個月前就已訂購演出的票券,而近期開始變成兩週前、或甚至前幾天才會有購票行為。也因此製作人需要隨著市場變化,改變與調整售票的策略,例如last minute的機制便可能需要有所調整。
4.一次看多檔戲的觀眾數減少了
以往常會有來百老匯一週,一次買5-6檔演出的觀眾,但因票價與物價上漲,也導致這類型的觀眾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導致單次前來百老匯所購買的演出數量開始變少。
5.媒體的影響有所改變
在媒體方面來說,新聞報導篇幅在下降,使相關的版位露出與對於產業關注度變少,特別是傳統媒體開始式微。此外,評論(reviews)對於票房的影響也逐漸變小,但好的評論對於小型製作來說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 百老匯音樂劇對未來樂觀以對
雖然成本持續上漲,加上觀眾消費習慣的改變與票房收入的下降,看似產業有所衰退,但整個產業仍對未來的發展仍是樂觀以對。包含自疫情復甦後,2023年4月起,共有14個新作品推出,新聞與社群的討論度也持續上升與關注。加上國內外到紐約旅客數有持續在上升的趨勢,故對於未來市場的成長仍相當值得期待。
三、打破常規思考,創造更多機會
- 從常態的排期中,找到新的模式
通常百老匯新的演出會安排在秋天或春天首演,因為春天的演出是為了6月的東尼獎鋪路,讓評審與媒體能密切關注,讓看戲旺季的夏天能有更多觀眾進場。但當時《Back to the future》則是選在夏天首演,其雖未能得到東尼獎,但也因為這是家喻戶曉的熱銷電影,依然大獲成功,至今仍在演出。
- 內容及形式的創新與突破
近期百老匯也有越來越多不同的內容與題材出現,例如有菲律賓、非洲的故事,也有移民題材的出現等,可以看見製作人跟創作者正積極的嘗試與開拓全新的客群與市場。
此外,也有從觀演形式改變,來創造新的觀戲體驗,進而期望能夠帶來票房收入的成長。以《Cabaret》(註二)為例,拆掉觀眾席,打造類似俱樂部的沈浸式劇場,重新改造空間,重新吸引觀眾回來。
四、韓國與百老匯
韓國在2024年秋季即將在百老匯上演的《Maybe Happy Ending》,此創作開發與製作途徑有別於以往百老匯的製作模式,是一齣值得關注的作品。若要能夠讓一齣戲可以在全世界演出,必須找出國際觀眾情感上的共同點。但也要發揮自己文化上的亮點,例如韓國的K-drama常有很不錯的概念,與相當吸睛的故事內容,這些都是韓國在國際上的優勢。
韓國音樂劇將於百老匯上演,這不僅代表著百老匯有可能出現更多韓國題材與故事外,也可看見未來將會有更多有別於以往創作開發路徑的作品進軍百老匯,相當值得關注與期待。
註一:
《Maybe Happy Ending》目前正在韓國演出,將於2024年9月至百老匯 BELASCO THEATRE 演出。
《Maybe Happy Ending》韓國
https://www.cjenm.com/en/featured-contents/maybe-happy-ending/
《Maybe Happy Ending》美國百老匯
https://www.maybehappyending.com/
註二:
How Broadway’s ‘Cabaret at the Kit Kat Club’ Pulls Off Its Audacious, Sensual 75-Minute Prologue
https://variety.com/2024/legit/news/broadway-cabaret-at-the-kit-kat-club-eddie-redmayne-prologue-preshow-1235974255/
《Cabaret》 (Live at Kit Kat Club at the Playhouse) 售票頁面
https://www.atgtickets.com/shows/cabaret/kit-kat-club-at-the-play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