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條通劇匯
活動花絮
2024.12.17

韓國原創音樂劇的製作與開發:中小型劇場

本場創作者分享會邀請了三位韓國音樂劇創作者,包含《有真與有真》編劇-金率智、《The Last Man》作曲-權勝妍以及《咖啡因》音樂總監-辛恩京,以自身作品為例,分別從編劇、作曲、音樂總監等不同角度分享在音樂劇創作過程中的經驗和見解,並深入探討了韓國音樂劇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音樂劇《有真與有真》劇本改編過程

金率智編劇以《有真與有真》為例分享改編流程。創作源起來自於製作公司委託改編2004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是兩名都叫「有真」的中學生故事。

原著小說分析:從「原著小說分析」與「個人經驗連結」著手。分析重點包括時代背景、人物關係和心理狀態,並結合自身經驗,深入理解小說內涵,奠定改編基礎。

背景設定在2000年代初。小說描繪了當時學生間流行的電腦通訊軟體、手機普及初期現象、補習班文化和偶像俱樂部等時代特色。故事圍繞著兩位同名女主角,她們從一開始互相嫉妒、討厭,到後來成為好友的過程,呼應了編劇自身青少年時期的經驗。

主題概念:在改編的過程要留下什麼哪些原著中的場面?編劇思考以下主題概念:

  • 希望透過作品,批判社會對於受害者的二度傷害,以及那些要求受害者「應自己小心」的錯誤觀念。
  • 小說中,兩位主角雖然經歷了相同的創傷經驗,但由於父母的應對方式不同,導致她們的成長軌跡和心理狀態截然不同。希望能透過作品呈現不同親子關係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 希望透過兩位主角互相扶持、共同克服創傷的過程,傳達出「友情和愛的力量能夠帶來治癒」的訊息。

改編方向思考:在改編方向的思考過程中,也發現了所面臨的挑戰,包含,

  • 善用受限於時代背景的設定:由於故事背景設定年代,許多情節都與當時的科技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若要將故事背景改為現代,可能會失去原著的時代特色,也會讓部分情節難以成立。因此,決定保留原著的時代背景,並透過音樂和舞台設計,讓觀眾也能感受到當年的氛圍。
  • 思考觀眾的年齡層:目標觀眾的年齡層,究竟是以現在的中學生為主,還是以那些回憶中學時期的成年人為主?
  • 女性雙人劇的企劃:製作公司希望將《有真與有真》改編成女性雙人劇,代表兩位演員需要分飾多角。需要思考如何讓演員在舞台上自然地轉換角色。

靈感來源:

  • 戲劇性:舞台上演員分飾多角,觀眾雖然知道演員並非真實的角色,但仍然可以透過常見的舞台手法融入劇情。
  • 「內在連結(Inner Bonding)」:編劇閱讀了關於「內在連結」的書籍,書中提到了與內在小孩對話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自我療癒來克服童年的創傷。
  • 戲劇治療:編劇曾在小學和國中教授戲劇課程,教學過程中體會戲劇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這個概念啟發了她,以「三十多歲的有真們(觀眾)回憶過去與進行戲劇治療」為靈感。

與其他夥伴的合作經驗:

  • 與導演合作:金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與導演密切合作,導演會提供許多回饋和修改建議,劇本大約經歷了三次大幅修改。
  • 作曲合作:本劇作曲是一位創作歌手,她以該作曲家的作品作為溝通參考,並針對每個場景提出音樂風格建議,而作曲家對劇本和音樂劇的理解度很高,能帶出情感流動。

未來展望:《有真與有真》曾在2023年於台灣進行讀劇演出,並獲得了觀眾的熱烈迴響,驗證了即使語言不同仍有同樣感動。而作品也將在2025年於台灣正式演出。

音樂劇《The Last Man》音樂創作

權勝妍作曲以《The Last Man》為例,分享音樂創作的過程和理念。

創作動機:《The Last Man》的創作靈感來自於韓國社會日益嚴重的「青年孤獨死」現象。希望透過音樂劇,探討這個社會議題,並為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年輕人帶來安慰和希望。

合作模式:韓國音樂劇產業分工明確,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在創作過程中,作曲家需要與編劇、作詞、音樂總監、導演、編舞、演員等密切合作,才能將作品完美呈現。

設計考量:

  • 演員體力:《The Last Man》是獨角音樂劇,因此需要考量演員的體力分配,並設計出能夠讓演員在長時間演出中保持能量的音樂。
  • 搖滾曲風:由於劇本主題較為沉重,選擇以搖滾曲風來平衡劇情的重量,並透過音樂傳達角色內心的掙扎和希望。
  • 性別自由:由於孤獨不分性別,因此決定以「性別自由」的角色來詮釋故事,讓作品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

工作環境:韓國音樂劇產業擁有健全的創作環境,國家和企業投入了許多資源,支持音樂劇的創作和製作,這些資源涵蓋了創作、製作、演出、海外推廣等各個環節,讓創作者能夠更專注於創作,並將作品推向國際舞台。

音樂劇《咖啡因》與音樂總監的工作

辛恩京音樂總監以《咖啡因》為例,分享了音樂總監在音樂劇製作過程中的角色和工作內容。

音樂總監的職責:音樂總監共同參與在音樂劇前發階段(製作前期),需要參與劇本開發、選角試鏡、排練指導、現場演出、音樂製作等各個環節。與編劇、作曲、作詞、導演、編舞、演員等密切合作,確保音樂與其他元素的完美融合,並將作品以最佳的狀態呈現給觀眾。

音樂劇開發階段:音樂總監需要參與劇本討論和音樂試聽並提供專業意見,協助主創團隊完善作品,例如分析劇本和音樂的風格、評估作品的商業價值等。

選角試鏡:音樂總監與製作公司、舞蹈總監、作曲等共同參與選角試鏡,分為內部選角,做角色分配討論;與外部選角,公開招募樂團和主配角。需協助評估演員的歌唱技巧、音域展現、表演能力、角色契合度等,根據角色的性格和音樂風格,選擇最能駕馭角色t的演員。

作曲家和編曲家的差異:音樂總監需要與作曲和編曲密切工作,確保作曲創作出符合劇情需求的歌曲,並指導編曲進行配器,以配合不同的情節場景的需求,而每一位編曲家擅長的配器都不同。

排練指導:在排練過程中,音樂總監負責指導演員的歌唱和音樂表演,並與導演和編舞合作,排練音樂劇的各個場景。

現場演出:音樂總監有時會擔任樂團指揮,並根據作品及場館規模調整樂團編制,以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音樂製作:音樂總監也需要參與音樂製作與錄製,包括錄音、混音、母帶處理等環節。

音樂總監的成長途徑:

  • 彩排鋼琴師:負責在排練時彈奏鋼琴伴奏,並觀察劇情走向和演員表演。若是有能力則會參與公演。
  • 副音樂總監:協助音樂總監處理音樂相關事務,例如修改樂譜、與作曲溝通等。

辛總監分享了她成為音樂總監的歷程,她認為,成為音樂總監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並建議往音樂總監之路邁進者,可以先從彩排鋼琴師或音樂助理做起,累積經驗,並逐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現場觀眾提問

在講座的最後,三位創作者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討論了韓國音樂劇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Q1:除了台灣以外,韓國音樂劇是否有與英美圈做交流,如何交流?
A1:三位創作者都提到作品與國際交流的經驗,包含《The Last Man》曾到紐約與當地導演和演員進行讀劇和工作坊,未來也將到日本進行交流。《咖啡因》的作曲目前居住在紐約,其他作品也曾在歐美地區演出。《有真與有真》計畫到美國進行讀劇和Showcase。

Q2:《The Last Man》如何因應演員不同而調整作曲?男演員跟女演員誰的票房更好?
A2:權作曲表示,由於《The Last Man》的主角設定為「性別自由」,因此她至少會準備兩份樂譜,分別是男版和女版,並根據演員的音域和表演風格進行調整。
至於男演員和女演員的票房表現,她認為每個演員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因此,各演員除了票房能力外,還能表現出的其他不同優點。

Q3:在韓國如何規範創作期程?
A3:三位創作者驚訝的表示「怎麼會有時程延誤的問題?」她們共同強調,在音樂劇製作過程中,創作者必須嚴格遵守合約規定的時間,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延誤都會影響到整個製作流程。
製作人通常會將預定時程往前抓,若真有意外創作者能緩衝一、兩週,但基本上還是要按照合約規定的時間完成工作。

Q4:韓國在現場樂手及Kala使用上是否有規範?
A4:辛總監表示,在現場樂手和卡拉OK伴奏的使用上並沒有硬性規定,主要取決於製作公司的規模和預算。
大型製作公司通常會使用現場樂手,而小型製作公司則可能選擇使用Kala,或者在首爾演出時使用現場樂手,巡迴演出時則改為Kala。

Q5:音樂劇演員選角標準?
A5:辛總監表示,音樂劇演員的選角標準會根據作品的類型和風格而有所不同。例如,古典音樂劇需要演員具備紮實的聲樂基礎,大型音樂劇則可能會聘請歌唱指導老師來協助演員提升歌唱技巧。
韓國音樂劇演員普遍能力都非常優秀,大多接受過專業表演訓練,並會持續精進歌唱和表演能力。許多知名演員也會自費聘請歌唱或表演老師進行個別指導。明星演員則通常由公司安排培訓計畫。

Q6:新的音樂劇創作,是否會因為最終出演卡司而回過頭修正創作內容?
A6:辛總監表示,若是商業考量而選擇的演員,在音域或其他方面無法完全勝任角色,創作團隊會修改部分音樂或歌詞,以配合演員的表現。但她也強調,在選角時,通常會優先選擇能夠駕馭角色的演員,避免因為演員的限制而大幅修改作品。

Q7:韓國音樂劇創作環境,創作者是否會有自己長期合作的創作夥伴?還是會是被配對而成?
A7:三位創作者共同表示,韓國音樂劇的創作團隊組成方式相當多元,有些創作者會長期與固定的合作夥伴共同創作,也有些創作者會透過製作公司或其他管道媒合新的合作夥伴。若是陌生合作邀請,通常會請對方提供作品集做評估。音樂合作對象上公司通常不會指定,會交由音樂總監決定。編劇或作曲有屬意的合作對象也可以推薦給製作公司,最終由製作公司決定。

Q8:延續上題,若是被配對而成,會遇到創作上的困難嗎?
A8:三位創作者都認為,無論是與熟悉的夥伴合作,還是與新的夥伴合作,都可能會遇到創作上的挑戰。重要的是,創作者之間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協調,並以專業的態度面對創作上的分歧,共同解決問題,才能順利完成作品。

Q9:創作過程與開發過程的薪酬狀況與如何維持生計?
A9:金編劇和權作曲都分享了他們與製作公司簽訂合約的常見模式。一般來說,製作公司會在合約簽訂後支付部分預付款,然後在劇本完成、音樂完成、排練開始、正式演出等不同階段,分批支付剩餘的款項。。
至於創作期間的收入來源,金編劇表示,通常期間會有其他創作正在演出的授權金,或者從事教學、投資等來維持收入。
權作曲則表示,除了音樂劇創作之外,她也從事其他音樂相關工作,例如編曲、錄音、音樂執導等。若是名氣較大的人,自然作品量大,收入高、分潤多,無須擔心生計。
感謝三位創作者慷慨的分享,讓我們能更加了解韓國音樂劇的創作流程、產業環境以及創作者間的合作模式。期待台灣的音樂劇也能朝更成熟健全的產業途徑發展!
--
時間:11/14(四)16:30-18:00
活動側記|孫明恩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