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 白斐嵐 」標籤的文章
-
2023臺北藝穗節:re: writing兩齣軍旅男戀音樂劇讀劇
相較過往被視為邊緣、禁忌的同志情,向來和國家、軍隊等僵性體制處於對立的兩面;現今的軍旅生活,卻成為如日常職場般偶像劇粉紅泡泡噴發的靈感來源。無論同甘共苦的革命情感、茫茫人海尋找知音,抑或有人罩我的英雄崇拜,似乎都代表了某種「不太一樣」的時代氛圍。作品未來如何發展,更是令人期待。 -
2023臺北藝穗節:Aways Open 24/7n
創作者或許可反過來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呈現何種疫情之下的時代氛圍?是社會恐慌?對未來的不安?還是努力在恐懼中維繫人情味?又能如何用劇本與音樂營造這樣的情緒? -
活屍末日的多重宇宙大雜燴
人類對於活屍的想像,再瘋狂再怪誕,終究是為了回應人生為人的種種真摯與荒謬。 -
文字的想像,舞台見真章-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培育之《當亞斯遇上人魚》與《請聽神明的話》
將文字搬上舞台,需要更多基本功與細節,卻也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期待台灣以場館推動的音樂劇創作發展,也能共同摸索出一套有效模式。 -
從小劇場到大舞台的苦魯之旅-《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巡演九年,演員早已駕輕就熟,展現絕佳默契,卻又未失新鮮與驚喜;尤其是林玟圻(C2)、蔡邵桓(叉燒)兩大「台柱」,讓小角色有了大格局。 -
兩個上半場的讀劇音樂會──《HOME RUNning》與《別叫我(鄭)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台灣劇場上下半年,各出現了「兩半場」精彩的音樂劇作品:前有熱血棒球音樂劇《HOME RUNning》,後有嚎哮排演《別叫我(鄭)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後簡稱《別叫我成功》),不約而同都碰觸了夢想幻滅、成功與失敗之主題,創作者也皆以自身無比熟悉的領域為背景,一為棒球,一為劇場,有熱血,也有灑熱血後的心傷。 -
長銷音樂劇的台式小吃法則-《鬼歸代言人》
《鬼歸代言人》的故事情節簡單明瞭,康和祥創作的音樂,倒是盡可能的豐富──詞曲貼合、化台詞為歌詞,方便小吃店場景瞬間切換超魔幻寫實的陰陽時空。即便如此,其中也隱然呈現某種公式:每集必然出現俏皮詼諧、驚悚詭譎、抒情感人三種路線,讓觀眾單看一集,也能獲得最完滿的感官享受。 -
是心照不宣的秘密,抑或一場集體激勵──《小王子》
對我來說,此版小王子最大敗筆,是把幽微情感說得太明,放棄所有心照不宣的動人曖昧,而那正是原作之精髓 -
十六年後,重返《四月望雨》
歷經十六年的經典再製,不免讓人好奇是否可有順應時代改動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