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吳岳霖 」標籤的文章
  • 開發中,還是失焦中?:《台北大空襲》的改編距離
    看完《台北大空襲》的當下確實是暢快的,這立基於演員表演、音樂編寫、場面調度等都有高水準表現。但在劇本方面似乎得有更多思考…同時,若我們可藉由這樣的娛樂經驗,更加認識歷史本身,或許仍是可期待在這些改編距離裡拉近與歷史的連結
  • 未完成的行銷攻略——誰該進入《鬼島學苑進修部》?
    當戲曲持續變體,音樂劇會不會是一個足以「統合」的形式?…基於這樣的形式設計,看似可以同時收納戲曲與音樂劇的觀眾,但往往這兩端的受眾都可能因其中相對不合乎訴求的表現,而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由於形式難從戲曲、或是音樂劇進行切入,演出前的行銷相對難找到合宜的用詞與方法
  • 形式與語言製造的距離感:說中文的《搖滾芭比》怎麼尷尬了?
    《搖滾芭比》與其說是場音樂劇,更像是Hedwig這位搖滾歌手在臺灣、在2023年的臺灣所舉辦的演唱會巡演——這種場地、表演形式等方面高度統合後所製造的極度沉浸感,反倒與劇本本身產生了距離感與邏輯的劇烈錯置。
  • 給小孩,也給大人:《誰偷走了我的字?》偷走了什麼?
    在文字功能逐漸稀薄的年代,「字被偷走」似乎不再是重要的事情。但《偷字》所偷走的,或許是我們在「成為一個大人」的期許與建構過程中,那些誤以為來自自己、卻充滿著這個社會對我們的期待,而在一場親子音樂劇裡被閃亮亮地展示出來。因此,在以「偷」為前提下,《偷字》並不預設「給予」,卻在所有妥善編排裡給了小孩...
  • 兒歌唱給誰聽?——《搖滾兒歌│呼叫!夏天戰隊》的主體
    《搖滾兒歌》的敘事策略強化了音樂會的屬性,讓音樂成為全劇的主體。這本身不只是成就了兒童的搖滾音樂會,更產生一種敘事的挑戰,這便是編劇希望提供觀眾對於兒童產生不同理解——也就是說,兒童對於故事的解讀不一定是連續的、有邏輯的,可能是帶了強烈的跳躍感,以及無厘頭的連結。
  • 成長中的馬戲音樂劇《誰偷了我的,超能力!》
    所謂的「馬戲音樂劇」,馬戲與音樂劇其實仍舊是各自存在的形式個體,這確實達到了創作的穩定,不至於彼此干擾,卻也缺少了彼此碰撞與磨合的衝擊感。
  • 怪美的,還是怪怪的?——音樂劇《怪胎》的風格化
    管它是怪美的,還是怪怪的——在「我們都有病」的前提下,「會擁抱你的那個怪胎是誰?會解救你的那個怪胎是誰?」,或許這也正是音樂劇版本擁抱《怪胎》的方式。
  • 作為一本立體有聲書:音樂劇《小王子》的複製術
    對於音樂劇《小王子》的感動,究竟來自於改編與轉譯的成功,抑或是在音樂渲染下,純粹且再次感受原著的閱讀魅力?
  • 音樂劇,作為《同學會!同鞋~》的一種策略
    從舞台劇版到音樂劇版,《同學會!同鞋~》的成功不在於音樂劇形式的界定與完成,而是全民大劇團如何將「音樂劇」化作一種「策略」,既吸引(可能看過舞台劇版的)觀眾再次走進劇場,也開發觀眾群體與類型。
讓榮耀平台孵育你的故事